秋分时节寒气渐重,这几个养生宜忌,要知道
2023/7/24 来源:不详一场秋雨一场寒,转眼快到秋分。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金色的水稻,象征着季节的变化,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道:“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
在我们的二十四节气里,每一个节气都有属于它的仪式感。
秋祭月
“春祭日,秋祭月”,秋分的时候,人们用一方桌子,摆上月饼和各种贡品,称之为“祭月”,这是中秋最早的起源。
吃秋菜
采摘秋菜(野苋菜),预示秋的来到,同时也寄托对秋天的祝愿,所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竖鸡蛋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有人做“立蛋”试验。
秋分风俗习惯是一方面,健康养生更是我们在这个节气的头等大事。秋分有三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过了秋分,雷雨就少了,天气开始变冷,连蛰伏的虫子都开始封闭洞穴,防止寒气的入侵,一些地方的水面浅,也开始出现干涸。天地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空气干燥,寒气来袭。
秋分已经到了秋天的尾巴,这段时间昼夜温差大,要记得冷了添衣,热了减重,遵循我们身体的感受,自然界的阳气趋于收敛、闭藏。
宜:早睡早起
忌:着风受寒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孔雀东南飞》里面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
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我们成年人,最佳的睡觉时间,是晚上十点,起床在早上五六点,3点~5点是肺经旺的时间,这时候起床,能够使肺气得以舒展,一天都精神百倍。
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都点灯熬油,加班加点,呕心沥血,透支了自己的健康,人体是个小天地,有自己的变化规律,这些变化规律可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这种规律都是与自然同步的。
我们身体的代谢,产生气血、排泄痰浊,都跟地里庄稼一样,需要应时而动,就像我们前一天喝了水,第二天早起就会上厕所,这说明身体把水转化成津液,而转化不了的废水则会排出体外。
倘若违背早睡早起的规律,这种转化势必会受到影响,早上起来打个嗝都能闻到昨天饭菜的味道,这就说明吃进去的没被完全吸收,脾胃受到了拖累,故而我们新生的气血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即使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忧伤,也要以健康为重,否则即使就金山银山也挽救不会消耗虚弱的身体。
倘若真的无法早睡,加班到很晚,又有习惯吃夜宵的习惯。平时就要在饮食上加以注意,吃一些养护脾胃的食物,这样才能弥补晚睡导致的脾胃运化失调,气血不足。
身边经常加班或是上夜班,脾胃弱的朋友,都会自己做一些八珍糕来养脾胃,八珍糕的历史悠久,《本草从新》中就有对其的描述:“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
做法不难,需要准备好茯苓、莲子、芡实、白扁豆、薏米、山药各50克,山楂20克、麦芽糖15克,糯米粉克,粘米粉克。将这些全部打成粉,和成面团,然后用模具压成型,放在锅里蒸熟即可。
每次吃上一两块,胃里特别舒服,经常觉得一吃就撑或是看什么都提不起食欲的朋友,自己做上一些,帮我们养养脾胃。
八珍糕的发明者,是明朝大医陈功实,他曾说,“如果食糕百日后,神清气爽,元气大增,其绝纱之处难以尽述。”
倘若没时间做糕,也可以试试这款升级版的茯渭糕,不仅有上述食材,还添加了麦芽、红枣,更符合现代人的脾胃,同样用的是更为健康的麦芽糖和亚麻籽油,吃上去身体无负担。
里面的11种食材相互搭配,各司其职,茯苓主祛湿,帮我们把身体中多余排不出的水分给化解出去,脾属土,最恶水湿,茯苓就起到了帮脾土清除水湿的作用。
茯渭糕里的食物各有各的力量,它们调整气机,有升有降,茯苓是先降后升,在降水的同时,使脾气向上升,如果我们把脾气比作气球,那么气球下吊着一桶水,这个气球就没办法升空,只有把水倒掉,气球才能飞起来,茯苓就是这样,通过祛湿来提升脾阳。
薏仁味甘,性畏寒,最大的作用就是清除我们体内的湿浊之物,但却和茯苓不同,茯苓向上走,薏苡仁是向下走,这两种一上一下,一升一降,一起用力,使我们的体内的圆运转起来。
芡实入脾、肾二经,健脾止泻,又固肾。莲子清心醒脾;山药健脾补肺,这三种在健脾的同时又有收涩的作用,这样我们担心的随补随散状况就不会发生,让滋补进来的营养,都被收涩住。
白扁豆归脾胃二经,健脾和中。人参是益气的,在这个搭配中,山药、莲子、白扁豆,滋补脾阴;人参补脾阳;茯苓芡实祛湿,收涩,这样一来整个方子有阴有阳,有升有降,平和有偏。
而且用的低温烘焙的精湛工艺,制作出的糕点不干,软糯香甜,不会卡嗓子,噎得慌,老年人也能放心吃,而且糯糯的口感,软软的,牙齿状态不好,也能轻松吃糕,不费力。
吃糕要细嚼,能品尝出食物的颗粒,而且细嚼后,到了脾胃中,也省去了脾胃帮我们磨碎食物,对脾胃的养护更好,也方便其转化为气血,滋养全身。
小包装,干净卫生,携带也方便,平时晚上加班饿了,少吃那些油腻难消化的烧烤炸鸡,来上两颗这个小糕点,随时随地帮我们守护脾胃健康,养护气血。
脾胃好了,对吃进去的食物吸收就会好,营养到位,气血才能充足,即使在忙碌,也得顾及好身体才是。
再者,秋风猛烈,萧瑟肃杀,《黄帝内经》中讲秋三月“天气以急”,这里的“急”就有秋风疾进的意思,因此秋季特别要注意防风邪。
很多人到了秋季,一冷一热交替,就容易受风着凉,出现头晕头痛,肩颈背痛等,秋分后就不要开窗睡觉了,而且睡觉一定要盖好被子,尤其注意背部和腹部的保暖。
另外运动不要过激,出汗也不要急于脱掉衣服,以免着凉受风。虽然都说春捂秋冻,但该穿还是得穿,尤其是早晚气温低,一定要及时添加衣服。
宜:阴平阳秘
忌:寂寥悲伤
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我们在养生时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身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想要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在秋日里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燥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外邪主要是燥邪为主,秋分之前,天气尚有暑热的余气,大多为温燥;秋分后,天气会越来越凉,秋风袭来,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一般多为凉燥。
故而秋分后,重点在于防凉燥,饮食方面,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比如蜂蜜、乳制品、梨子等,都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秋燥津液易伤,容易引起咽鼻、嘴唇干燥、干咳以及声音嘶哑,皮肤干裂,脱屑等现象,这时候适当吃一些甘寒滋润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秋梨、莲藕等,以达到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目的。
但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过多生寒之物,建议太寒的瓜果煮熟后再食用,同样能起到滋阴润燥的效果。
分享几款既能滋阴润燥,又不伤脾胃的秋季美食。
南瓜莲子羹
准备南瓜克,去心莲子20克,冰糖适量。南瓜去皮、瓤,切成丁,莲子洗净。锅中放莲子和适量水,小火煮1小时,至软烂时放入冰糖、南瓜,继续煮15分钟即可。
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养护脾胃又能缓解燥气对身体的侵害,尤其是到了秋季容易嘴唇干裂,鼻子干干痒痒,感觉堵得慌,都可以煮一煮这个南瓜莲子羹。
银耳秋梨羹
准备银耳10克,百合10克,秋梨1只,冰糖适量。将秋梨洗净去核切小块,加入水发银耳及百合、冰糖,放入碗中在火上蒸1小时后,食梨喝汤。
银耳和秋梨都是滋阴润燥之物,秋季容易嗓子干痒、干咳者,都可以煮一些银耳、秋梨食用,煮熟之后,温润清凉,又不会伤及脾胃。
秋梨膏
准备梨子2~3个,红枣、生姜若干,罗汉果2个、川贝和黄冰糖少许。梨子削皮切成细丝,生姜切丝,红枣切片去核,川贝和罗汉果用擀面杖擀碎,全部放入锅里,加入冰糖开始煮,不用加水,边煮边搅拌,之后再转小火煮20分钟。
煮到所有食材变软后,用纱布过滤,留下汤汁,用大火煮到浓稠即可食用。
梨子性寒凉,但滋阴润肺效果佳,有了生姜这个温性的食材中和,可以降低梨子的寒性,同时川贝、罗汉果对嗓子和肺部都好,这股秋燥,无论是温燥还是凉燥,都能被这口秋梨膏给压住。
梨膏制作起来需要耐心,步骤较多,倘若不想花费更多的时间,也能吃上这么一口清凉滋润的梨膏,可以试试这款用砀山酥梨和三潭枇杷制作的枇杷秋梨膏。
砀山梨汁多渣少,肉质细腻,是国内的三大名梨之一,而且这款秋梨膏,都是树上摘下后直接处理熬制,坚决不用落地梨,为的就是保证梨膏的口感和效果。
枇杷味甘、酸,性平,《本草纲目》记载,“枇杷能润五脏,滋心肺,全身都是宝。”三潭枇杷,皮薄肉厚,汁水又多又甜,非常爽口。
此外还添加了罗汉果、百合、菊花、甘草、玉竹和蜂蜜,都是滋阴润燥的食材,用慢火熬制,全程不加一滴水,没有防腐剂、增稠剂等,都是纯手工熬制,一般要连续熬制8小时以上。
经过长时间熬煮,膏体浓稠,喝下去从喉咙到肺,都很清润舒爽,浓郁的枇杷香和秋梨的甘甜,徐徐咽下,感觉体内这股燥热之气也给压下去了。
到了秋季,我都会备上两瓶,一瓶放家中,晚上饭后用温开水冲泡上一杯梨膏水,在单位,午后也冲泡上一杯作为下午茶,清爽甘甜,嗓子瞬间就舒服了。
同时,秋景易生悲,秋分过后,萧瑟的秋风,绵绵秋雨,万物凋零,情绪敏感之人,会产生愁绪,固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
很多人因此变得萎靡不振、情绪低落,这种季节性的情感障碍,也会对我们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这时候就要学会调整精神状态,凝神定志,收敛神气。经常出去走走,俗话说,越待越颓废,整日闭门不出,加上阴雨连绵,人也容易抑郁。出门走走,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爬爬山,呼吸新鲜空气,心胸就会豁达很多。
没时间出门的,也可以试试这套道家的养生操,多练练,身体强健,心情好,帮助身体把内心的忧思排解出去。
第一式:挤眉弄眼,拉伸鼻腔提神醒脑,纵向拉伸缩鼻腔,促使鼻根发热,然后用力挤压鼻孔。反复做几次,感觉鼻孔畅通很多。
第二式:瞠目结舌,先吸气,瞠目。
之后再把舌头吐出来,可以拉伸喉头。
第三式:仰息开喉,拉伸下颌。以肩窝和下颚为两支点进行拉伸,向后外进行拉伸,下巴颏向前抬出来,达到打开肩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