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宝宝的厌奶期

2023/3/2 来源:不详

治疗白癜风的中药方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9/5943334.html

什么是厌奶期?

正常的新生儿,在刚出生的前两个月,吃奶通常很专注。饿了就哭,饱了就睡,体重快速增加。父母看着心爱的宝贝像吹气球似的一眠大一寸,真有成就感!谁知到了三个月大之后,大部分的宝宝开始不再一鼓作气的吃奶,而是吃吃停停,有时还唧唧咕咕发出声音。更有一些好奇宝宝,只要周遭有声响、有人走动,就停止吸奶,显然其他事情对它说来,比吃奶有趣多了。因此医学上称四至五个月的宝宝,这种暂时的厌奶状况为“生理性厌食期”。

厌奶期的特征是什么?

它的特征是孩子正常发育,活力很好,只是奶量暂时减少,通常一个月左右就自然恢复食欲。这个阶段的宝宝虽然吃得少,大多仍能维持应该有的成长,也没有证据显示会影响智能发展。所以父母可依生长曲线图,评估宝宝的生长情形,若没有偏离该有的成长曲线,大可顺其自然。   

不过有些宝宝厌奶期持续太久,就不能单纯的等待他自然恢复。因为人体的胃是个弹性的袋子,经常不去撑它,就渐渐习惯不觉得饿。有些孩子起初是生理性厌食,渐渐体重不再适度增加,在生长曲线表上,体重百分位下降两个曲线,或落后到第三百分位以下,称为“生长迟缓”,已经算是病理性厌食,必需由医师评估,并积极补充营养。

宝宝厌奶的原因?

宝宝厌奶的现象普遍发生在四到六个月左右,甚至有的宝宝在三个月左右发生,首先要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小孩子不爱喝奶,其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如:

1、好奇心:对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很容易分心,而无法专心喝奶。

2、喜新厌旧:不再只喜欢「牛奶」,想尝试其它食物。

3、环境气氛不好:穿太多衣服,家中闷热,感受到责骂等原因,使宝宝的感觉不舒适。

4、成长速度趋缓:对营养与热量的需求不像新生儿时那么大。

5、生病:基本上,非疾病性的厌奶较常见,所以爸妈最好能够多花点心思和耐心观察照顾、毕竟宝宝还不会表达,还是得靠爸妈的细心了解原因,满足需求。

如何应对宝宝的生理性厌奶?

宝宝一旦出现厌奶,父母总是特别焦急,希望这种喂奶好像打仗的日子早点过去。“想尽办法让宝宝吃”是多数父母会做的选择,而以下一些做法可提供为宝宝厌奶所苦的爸妈实际的参考:   

1、营造理想的进食环境   

最基本的是观察宝宝在什么情况下喂食的最理想,而去营造一个最适当的进食环境。大多数的宝宝在一个安静、较不会被干扰的场所比较容易专心吃奶。   

2、父母必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因为宝宝会感受到喂食者紧绷的情绪,而影响其食欲。   

3、适时给予宝宝关爱与鼓励   

如此宝宝会有最好的进食心情。   

4、千万不可“不择手段”   

逼食、强迫他,或大发脾气,弄得宝宝哭闹收场,这是最笨的方法,常常会适得其反。   

5、尝试副食品   

其实,4~6个月大的小宝宝也可以接触副食品了,有时可以尝试用汤匙喂食一些简单的副食品(果汁、米糊、麦糊),让宝宝接触奶瓶以外的食物来源,一来多多少少吃一点,二来也训练宝宝的口腔适应性,将来对固体食物的接受度会比较好。   

6、促进食欲用药   

必要时,医师可以使用一些促进食欲的药,对部分小朋友也许有帮忙。   

7、补充维生素   

对于喝奶量很少的宝宝,这也是一个不错方法

厌奶时期宝宝会因为不同因素而大小餐,只要宝宝的生长曲线在合理范围内,精神很好,也没有不舒服的症状,就不要强迫他吃东西!喂食时要减少外界的刺激,如果四周不断有人走动或有吵杂声,容易分散宝宝的注意力而减低食欲,因此给孩子一个安静的进食环境,是很重要的。

厌奶期也是宝宝告知爸妈该添加副食品的时候,如果担心副食品过敏又碰上厌奶时,可以先从低过敏食物如婴儿米粉开始添加,等到适应良好,再尝试其它低过敏食物。副食品的添加,以一次一样为原则,并从少量开始,采取渐进式方式进行,观察宝宝是否能适应,再慢慢的增加份量与种类。

婴幼儿食品以天然食物去调制,切忌添加调味料,因为太咸的食物会增加肾脏负担,调味料的成分也可能造成过敏。除了用汤匙喂食外,喂副食品的奶嘴的口径要比吸奶用的大一些,如果奶洞不容易吸吮或奶水滴的太慢太快,都容易造成宝宝的不适,使厌奶更严重。如果用尽心思,宝宝依旧不喜欢喝奶,可选择类似营养成份的食物替代品,例如:小鱼稀饭、大骨汤等,以补充营养需求。宝宝的精神好,而且体重稳定的增加,有厌奶现象也是可接受的。但若有发烧、呼吸喘、活动力差、嗜睡、上吐下泻,合并厌奶情形,就需要注意了,应尽快带宝宝就医诊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6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