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小女孩在商场要气球被拒,随后妈妈的一

2022/7/14 来源:不详

前段时间,一位妈妈讲述“被拒绝也没关系”的视频火了,不仅迅速成为微博热搜,抖音也有超过3千万点赞,评论区更是一片赞扬。

告诉孩子,被拒绝也没关系

事情的起因是,当事人和两岁的女儿碰到商场门口发免费气球,胆小的女儿想要又不敢开口说。

一旁的妈妈鼓励了好几次未果,最后只得自己上前要了一个气球给女儿。

回家的路上,妈妈想要培养一下女儿的勇气,于是两人模拟演练了很多次要气球的场景。

“阿姨,我可以拿个气球吗?”

“小朋友你好勇敢呀,可以送给你一个。”

“谢谢阿姨。”

图源微博账号

小蘑菇CiCi

“不客气。”

演练了很多遍之后,妈妈突然想拒绝一下女儿,便在女儿再次提出请求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抱歉小朋友,这个已经有别人要了,不能送给你。”

乍一听到被拒绝,小女孩就呆住了,眼里含泪,伤心地躲在妈妈身后。

图源微博账号

小蘑菇CiCi

妈妈温柔地安慰她,要说“没关系,我们下次再来。”

等到再次演练,听到被拒绝,小女孩还是感到很难过,低下头缩着身体,瞬间把自己藏了起来……

图源微博账号

小蘑菇CiCi

这位妈妈接下来的做法,也让不少网友拍手叫好。

她拥抱了孩子,轻声告诉她被拒绝也没关系,因为跟别人提出需求的时候,对方有可能答应,也有可能拒绝,这都很正常。

“如果答应了,我们就说谢谢。

如果没有答应呢,我们就说没关系啊,下次我们再尝试呗。”

为了安慰女儿,她还给了女儿一颗勇气糖,表示吃了之后就算别人再拒绝,女儿也能有勇气地说没关系。

图源微博账号

小蘑菇CiCi

吃下勇气糖的小女孩,瞬间恢复了活力,她转着圈大声喊着:“没关系!”“被拒绝也没关系!”“我勇敢!”

图源微博账号

小蘑菇CiCi

从害怕到勇敢,从茫然到自信,这个转变戳到了无数网友,纷纷称赞这位妈妈睿智又温柔,给女儿上好了一堂名为“如何接受拒绝”的课。

学会拒绝别人很重要

这个话题之所以引起这么多的共鸣,是因为很多人花了很多年甚至是一辈子的时间,才学会了拒绝别人,以及坦然接受被拒绝。

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曾在自传里透露,自己到四十岁的时候,才懂得不做烂好人、能够正面地拒绝别人。

图源Medium

早年她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给人留下的是乐善好施的印象,于是经常会有人找她求助。

离家出走的青少年,饱受丈夫家暴的妻子,搭几小时公交车的老人,他们都出现在摄影棚门口。

那段时间里,奥普拉花了大量时间去帮助别人,开出了一张又一张支票。

大好人的形象让她疲于奔命,又让她矛盾地陷入讨好别人的沉迷中,以至于她忘记了真心想给予别人什么。

最后她才明白,是孩童时期的伤害让她没办法建立人际界限,从而很难鼓起勇气阻止别人践踏自己,成年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就是自己不懂拒绝所产生的恶果。

被拒绝才是人生常态

不懂拒绝让人身心俱疲,我们总会觉得只要拒绝了别人,就好像等于在对一段关系说不。

而面对被拒绝同样令人感到痛苦,尤其对父母来说,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同伴排挤、被大学拒绝,往往会冲到孩子前面充当保护伞。

图源图虫创意

但父母到底要为孩子争取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真正地对孩子好呢?

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人人都有自己的限制,没有人会永远为谁服务,被拒绝才是人生的常态。

无论是童年时期谁要和谁玩,长大以后要和谁谈恋爱,甚至求职的成功与否,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在不断地经历被拒绝,同时拒绝别人。

在任何一段健康的关系中,拒绝应该是能被双方接受的。

作为父母,如果太常“拯救”孩子,无异于在毁灭他们学习重要人生功课的机会:如何被拒绝、如何经历失败。

能让孩子学会承受他人的拒绝,并试图理解对方且不表达出太强烈的情绪反应,这对于父母来说,显然是更高阶的教养课题。

不要把孩子当作受害者

如果孩子告诉你,同学没有邀请他参加生日派对,或者好朋友周日不想和他一起玩,你会怎么回应孩子?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肯尼迪·摩尔指出,内情绝对不是只有安慰孩子“别理他们”、“自己玩也很好”,或直接找上门去理论那么简单。

被拒绝的孩子,需要有人伸出手,带领他们重新走向人群,而不是陷入嫉妒、孤单、焦虑等负面情绪里,用错误的方式来解读拒绝,造成一生更深的影响。

图源图虫创意

如何教孩子面对被拒绝,我个人觉得父母需要重视的有两个要点。

一个是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也就是同理心。

首先父母要做的是共情孩子的难过,肯定孩子的感受是正常的,让他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

然后就是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培养孩子对他人情绪的洞察力。

因为“察言观色”并不是孩子的天生能力,心智上还未成熟的孩子只一心满足内心的“想要”,对他人的意愿和情绪不会给予充足的尊重,这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引导,去增强孩子同理他人的能力。

另外一个,就是不要把孩子当作受害者。

同情孩子并承认他们受了伤,只会让他们相信是对方做错了,并延展开危险的想象——既然我相信自己是受害者,那么我是不是真的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才会被人如此对待?

和孩子展开对事情的探讨,比如同学不跟他玩,是讨厌他还是有其它的行程安排。从这一点引导孩子,对方拒绝他是有其它想要的,而不是讨厌他这个人。

他要尊重任何人有拒绝的权利,被拒绝不代表自己就是没价值,而是每个人的考量不同,想做的事情不一样罢了。

要让孩子相信,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且值得更好的人去了解,下一次就算被拒绝,也会耸耸肩、一笑而过。

如需咨询服务,请您点击??阅读原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