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取得好成绩该怎样奖励物质奖励,将会给
2023/7/23 来源:不详白癜风能好么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如果中止奖金供应,学生还会积极努力吗?答案显然是不会。一旦停止奖励计划,学生会比实施计划之前更没有学习动力。——(美国)爱德华.德西
放了寒假,坤坤高高兴兴的拿着成绩单回到家中,见到妈妈第一句话就说:妈妈,快去给我把玩具——托马斯小火车买回来,你看我的成绩单。坤坤妈妈看着孩子的成绩单,心里虽然高兴,但是,她在心里嘀咕了起来:如果孩子次次都能考好,我们将用什么来奖励他?
坤坤的现象不仅仅是个例,而是眼下的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物质奖励逐渐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家庭。父母普遍认为,给孩子一些物质上的奖励,既不会花费多少钱,又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有的父母也认为,只要能让孩子好好学习,多花一些钱给孩子一些奖励也是值得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下面请看:
莉莉刚上幼儿园,每当莉莉能够按照妈妈的要求完成某件事时,妈妈就会给她一点物质奖励。比如:当莉莉有礼貌地主动向他人问好时,妈妈就会奖励莉莉一个气球或者一本书,此时,莉莉会非常开心,而且下次会做得更好。
牛牛的妈妈也认为对孩子的物质奖励不可缺少。当牛牛在幼儿园表演节目很棒时,妈妈就会奖励他一个小玩具——托马斯小火车。妈妈觉得这些奖励可以使孩子做得更好。但是,妈妈有一次叫牛牛刷牙,坤坤说:“妈妈,我刷牙你就奖励我玩具,好吗?”母亲一愣,说:“不行,因为刷牙是为了保护牙齿,不会长虫。”
鹏鹏是一名3年级的学生,非常希望家里有台电脑,于是就和爸爸约定,只要期末考能得95分以上,家里就给她买台电脑。后来,鹏鹏得了98分,爸爸就给她买了台多元的电脑。爸爸认为,物质奖励的确会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而鹏鹏也盘算着,如果下次考好了,要问爸爸要什么东西。
以上三个孩子的父母都认为:物质奖励可以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而且事实“确实如此”。但是,娜娜的妈妈有没有想过:有礼貌是孩子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这需要外界刺激吗?坤坤展现自己才能,是为班级争光,这不是一个班级成员该做的吗?而努力学习,原本就是一个学生的本分,需要用电脑换取吗?
如果父母认为,现在的孩子哪里会知道什么义务和本分,那只能怪父母没有把这基本的道理告诉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学生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无论学生做得如何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每完成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另外一组仍像原来那样解题,并不获得任何奖赏;
第三阶段:给所有的学生一些自由休息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有无兴趣的标准。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
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
这个结果表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这就是“德西效应”。
父母利用物质奖励的做法就是“德西效应”在生活中的表现。这种奖励机制用久了,不仅不会提高孩子做事的积极性,还会使其兴趣一点点减弱。而且,孩子不再会为提升自己的能力做事,反而会为了获得物质奖励而做事。
因此,父母不要只看孩子眼前积极性的提高,眼光定要放得长远。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具体应怎样去做呢?
不给孩子做物质奖励的承诺
当父母明白物质奖励的弊端后,就定不要对孩子说:“如果你能做到……我就给你……父母首先要知道,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在父母以身作则的基础上,通过孩子不断地自我约束而达成的。这种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益处,就是最好的奖励。
一般情况下,没有父母的提醒,孩子是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情与物质奖励联系在一起的。当然,孩子的同学和朋友也许会不断地接受其父母的物质奖励,当孩子主动提出物质奖励的时候,父母首先要问:“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如果孩子坦白地告诉父母原因,父母就要让孩子明白以下几点:
一、如果生活上和学习上有什么需求,父母一定会视情况满足他,这与他是否做到了分内的事情没有任何关联;
二、学习好是学生的本分,学习能力的提升、老师父母的肯定、同学的赞许就是做好本分事的自然回报,是无条件可言的;
三、不要美慕其他同学获得的物质奖励,父母不同,教育方法也不同,感受成长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重视精神嘉奖
曾有一位教育专家说:“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家长在选择激励方式时,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是啊,当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大部分父母可能不会对孩子说:“孩子,如果你现在能跑起来,我就给你元钱。”
当孩子能迈步要跑了,相信父母都会无条件地为孩子“加油”。当孩子做到时,父母会毫不吝啬地说:“嗯,你真棒!”这时,孩子一定能感受到父母的鼓励。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可以从物质奖励转化成精神奖励。精神激励的方法分语言和行为两种。父母除了要对孩子及时、有针对性地说“不错,做得很好”之外,还可以给孩子一个满意的微笑、个赏识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拥抱、一次有力的握手,或者拍拍孩子的肩,摸摸孩子的头。此时,孩子感受到的奖励一定不比物质奖励微弱,甚至更强烈。
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崇高的理想:做有修养的、有能力、勤奋好学、让人尊敬的人。这样,孩子会更积极向上地生活和学习,这比为了得到物质奖励而劳作要有意义得多。
把“物质奖动”和“礼尚往来”区分开
当我们不提昌物质奖励时,不是完全杜绝家庭成员间的“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对一个人的祝福。人人都需要祝福,人人也都会从祝福中感受幸福。因此,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当逢年过节的时候,当孩子将要远行的时候、当孩子走入另一个人生阶段的时候,父母定要送上自己的祝福,礼物不在贵贱,重在一份心意。
当一个孩子从小在礼尚往来的家庭中长大,他一定会把这个重要的礼节皮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周围的人也会因为孩子的祝福而感受到幸福。
专家提示语
物质奖励虽然能够暂时提高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一旦使用不当,孩子就会把自己的行为与“功利”挂钩,具体表现为对父母讲条件、做交易。
因此,父母要慎用物质奖励,同时要学会用精神奖励鼓励孩子,进而把礼尚往来适当地应用于家庭中。这样,孩子不但没有被物质奖励的弊病感染,还会从礼尚往来中学会感恩父母、祝福他人。
(作者:耿玉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