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爱株洲的创造者
2023/3/18 来源:不详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楚
当我们谈论一个品牌,经常会提到与之关联的地域;而当我们聊到一座城市,又很难绕开它拥有的本土品牌。
大众传播壁垒逐渐瓦解,足不出户就可评天下事。营销手段花样迭出,“失范”成为“规范”。拉动消费趋之若鹜,再经流量催化,品牌与城市牢牢捆绑。
如果不反对这种逻辑简化,那么我们可以说:谈论城市的每一个行业品牌,其实都是在谈论城市品牌。
在《镜鉴·品牌》系列报道中,我们带着品牌之问,深入农业、服饰、制造业等11个行业,察行业之情,引他山之石,切株洲之脉,问发展良方。
如何用一句话概括这五万字的系列报道?无非是:给外界找个好好谈论株洲的理由。
我们为低调且非凡的创造而震惊。全国唯二的探空气球生产企业、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的本土服饰品牌、重磅作品接连唱响全国的“歌剧绿洲”。
我们也为之扼腕又窃喜。金子般的故事埋没于市井陋巷,我们有幸作为第一接触者挖开宝藏究其表里。
这是一次“剥开洋葱”的过程,一些问题萦绕心间:
各大行业品牌,是否以身在株洲为荣?灿烂的品牌故事,有多少株洲气息?品牌商业联动,株洲是第几选择?
诸位创造达人,是否在株洲找到认同?深沉的拓荒故事,有多少株洲底色?个人接续奋斗,株洲是第几舞台?
品牌的成功是罕见的。在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局势的变幻,策略的疏忽,判断的走神,同行的快刀,在忍耐、坚毅、洞若观火的基本素质要求之外,还时常离不开运气。
失利是常有的。做对了99%的事,就差1%的运气,又能为之奈何?踟蹰不前,杀伐果断,怨天尤人,如何面对失利,把决策者分成了不同的样貌。
塑造城市品牌,又何尝不是如此?更何况,还须面对行政意志与市场意志的冲突,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的脱节;更何况,无法单靠运气。
资本盯着回报,哪儿赚钱去哪;年轻人用脚投票,想去哪就去哪。飘在空中的“宜居宜业”一旦无法降落,城市必将受到反噬。
“城市品牌只能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综合沉淀结果。”面对噱头不断且不断“翻车”的“网红城市”大潮,观察者疾呼,“短期主义在城市品牌这条路上是行不通的。”
品牌大咖们又是如何谈论城市的?
“政府应重塑行业品牌价值观,审慎考量平均用力,避免雨露均沾。”
“要包装,植入文化,有效构建大众话题,寻找城市与品牌的联系。”
“确保规划能长期执行,并突出重点,让制造业品牌与城市品牌融合。”
“要主动拥抱互联网,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转型。”
“政府应比企业更懂行、更具前瞻性,才谈得上有效引导,才能帮助企业适应新环境。”
……
城市品牌之问,问的是“无形资产”,靠的是有形改善,实非一朝一夕之功。归根结底,终系在决策者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以及基于此的久久为功。
品牌与受众,最长久及最稳固的关系,是情感联系。对城市发展长期主义者而言,只有用更新的理念、更大的力度优化各种环境,提高城市认同感,激发市民心底的爱。
一组系列报道在今天完结了,但我们希望它能为每个真正爱这座城市的您提供思考。
唯有真正爱,才会竭力为之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