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鲁迅药中比喻的妙用深沉的愤慨和无
2023/1/22 来源:不详人们做文章,少不了要用到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往往用得较多。比喻用得好,不单使语言形象生动,而且能使文章的内容更加深刻、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美的享受,鲁迅先生《药》中的比喻的巧妙运用,便是典范。
一、刻画人物,入木三分
《药》中运用比喻刻画人物肖像,描摹心理,真可谓入木三分。请看对刽子手康大叔的描写,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一半。”这里,“眼光”是本体,“刀”是喻体,画龙点睛,把一个凶神恶煞似的刽子手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人前。那“象两把刀”一样的“眼光”“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其凶恶本相跃然纸上;再联系康大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语言和紧接着他“抓”洋钱的动作,我们不难看出这“象两把刀”的眼光除凶恶以外,还有贪婪!表现了他对金钱的强烈的占有欲。凶恶与贪婪正是一切剥削者的共同本性。这个比喻的运用,使人物的形象何等鲜明,内容含义多么深刻!
再看对华老栓买“药”前后的神情的描写
去买“药”时,华老栓虽然在“秋天的后半夜”走在“比屋子里冷得多”的街上,然而他“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成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通过这些比喻描写,人们可以看出华老栓对自己这次行动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对“药”充满信心。因而心情是如此的激动和快慰。“人逢喜事精神爽”,鲁迅笔下的这个华老栓显然是把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当作一件极大的喜事,所以他的神情才那样的爽快!当他得到人血馒头之后,“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置之度外了。因为有了“这人血馒头”他的儿子小栓将会获得新的生命,他家里将会“收获许多幸福”。鲁迅先生用这些比喻极写华老栓的无比激动和喜悦,实则是要表现他的思想的迷信和愚昧,从而控诉封建统治者长期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奴役”的罪恶。其比喻之含蓄性不能说不深刻!
二、描写景物,独具匠心
《药》中运用比喻描写景物,渲染气氛,增强了文章若干悲壮的“亮色”,真可谓匠心独具。如小说结尾处写坟场:“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般站着。然后,哑———”的一声大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地飞去了”,这些描写无疑渲染了坟场荒凉阴冷的气氛,显示死者的悲哀,然而内中的比喻却又无不显出若干“亮色”:枯草如铜丝,岂不显得刚健;乌鸦“铁铸一般”又是多么威严;“箭也似的”何等迅疾有力!这些比喻并非信手拈来,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明确宣告他的创作是“须听将令”的,而“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所以要在《药》结尾:“不惮用了曲笔”,在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花环”。可见以上比喻的运用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它能给人以希望的启示!
三、揭示主题,言近旨远
可以说,《药》中所有的比喻描写,都间接地为表现主题服务本现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创作动机。以上所举的比喻例句,仔细体会,无一不是如此。再看两例:
当夏瑜就义时,作者是这样描写围观者的情形的:…….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子,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个比喻描写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这群围观者正在千方百计地努力鉴赏这杀人的盛举,他们哪里知道这即将被杀的人,正是为他们谋解放的革命者!因而他们没有一个显示出丝毫的气愤和不平来。
这是何等的麻木无知的国民啊!但他们何以如此愚昧麻木呢?原来都是“被无形的手捏住了”。这“无形的手”就是几千年封建社会杀人不见血的愚民政策!而旧民主革命没有广泛宣传教育群众,不能不说是造成华老栓们以及那群围观者不能觉醒而继续麻木愚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又正是本文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小说结尾描写“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上坟墓之多时,是这样写的:“路的左边,却埋着死刑和庾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里以“馒头作比,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前文所叙的“人血馒头”来,更何况是“阔人家祝寿时候的馒头”,则更能发人深思:一边是穷人的丛冢之多,一边是富人的馒头之多,这两者形成鲜明对照难道就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人们自然会想到原来富人的幸福就是建筑在千千万万个穷苦老百姓的痛苦之上的。那么,在这“埋着死刑和庾毙的人”的丛冢中,路的左右两边如今又各自增加了一座新坟,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此时,人们的思想很快就会与作品的思想发生共鸣: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所造成的悲剧仍在继续,轰动一时的辛亥革命未能解民于水火!至此,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更深刻地揭示。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运用比喻,决不仅仅为了加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从深刻的思想内容出发,对社会和人生作形象的表现,使作品思想更丰富,主题更深刻。读后使人深深感到作者那种深沉的愤慨和无限的期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