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艺人八旬老人扎灯13载巧手照亮

2023/8/6 来源:不详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儿时的歌谣,承载着一代人玩灯的记忆,每到元宵节,吃过晚饭,小孩儿们便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精心挑选的花灯,往内里放一根点亮的红蜡,欢快地跑去街上玩耍,大街小巷不一会儿就被一闪一闪的花灯填满。现在,各种电子灯笼层出不穷,传统纸灯笼已经很少见,但是在新洲区邾城街有一位老人邱竹生,十三年如一日坚持做传统纸灯笼的“守”艺人。

传统手艺人越来越少所以我更应坚持下去

步入转角的小巷,记者看到邱竹生推着载满纸灯的小车正欲出门,初春的风拂过朵朵鱼灯,鱼尾缓缓摆动,竟仿似有了生命一般,缤纷色彩中多了一丝灵动。日光透过灯骨的缝隙在斑驳的院墙上透出点点斑斓。眼见记者前来,邱竹生停下了脚步,热情邀请记者进屋坐坐。

邱竹生的居地是一处寻常人家,屋内随处可见红金龙灯、鱼灯、玉兔灯、神童灯……为老屋添上了一份节日的喜庆,让人不禁想深入了解一下这手工灯艺背后的执着与热爱。

竹篾塑骨、糊上黄纸、贴上龙须,执毛笔勾勒象征吉祥的红花龙鳞、点上龙睛……一个精致美丽的红金龙灯便初见雏形。年近八十的邱竹生随手操起小工坊的竹篾,向记者展示灯骨定型的手法。只见他微眯双眼,布满老茧的手将提前修整好的竹篾熟练翻折编织,待框架成型,随即绑上纸胶带固定,再往球形框架里塞进一个红气球。不一会儿,龙灯嘴中的“龙珠”便在老人的巧手中诞生了。

“正因现在传统手工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我更应坚持下去,手工技艺的味道是机器工艺无法比拟的。”邱竹生摆弄着手中的龙灯,意味深长地说,而今年,也是邱竹生坚持手工灯艺的第十三个年头了。

制作纸灯让我重燃对生活的热情

时近元宵,慕名前来购买花灯的居民也越来越多。“老邱的灯老俏了。前几天,有个老婆婆买龙灯,老邱还打趣,您都一把年纪了还买灯玩啊。结果那婆婆说啊,是帮她那二十九岁的孙子买的。男孩害羞,不好意思来。”隔壁张婆婆笑着告诉记者。

“前几年身体不太好,心态也随之低落,但制作纸灯却让我重燃了对生活的热情、乐在其中。”说起邱老和纸灯的渊源,可得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个时候年纪小,爸爸偶然送了我一个纸灯,可能当时就在心里埋下种子了吧。”邱老回忆道。

成年之后他便忙于工作家庭,一直不得闲。直到退休之后,突然捡起了心中搁浅已久的盼望,开始自学纸灯制作工艺。从图纸学习到自主钻研,邱竹生不仅对各类造型轻车熟路,还对鱼灯尾巴进行了灯骨结构的改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元宵纸灯这项民俗已经淡化,加之传统手工艺制作复杂、注重细节、利润微薄等因素,手工灯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现在很多民俗文化都存在生存难的现状,如何突破窘境不仅需要手艺人的坚守,更需要多方齐力,才能传承不灭。”邱老说。

初春采竹篾,盛夏制配件,交秋扎灯架,入冬糊色纸,腊月勾彩纹、正月卖纸灯。如今的邱老可谓逸致闲情。如何从最初的自得其乐走到情怀坚守,或许邱老早将答案埋在了他最钟爱的灯艺里了。

-END-

来源:新洲融媒余芳利叶东辉覃佐丹程书林(实习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56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