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催生二胎却不敢生赶紧看看这些家庭,

2023/7/11 来源:不详

刚刚过完35岁生日的表姐,越来越不爱回家了,因为一回去,不管跟父母聊什么,最终总会扯上生二胎的事儿,而且父母说来说去就那几句话,反反复复说个几十上百遍,表姐心里着实烦躁。

当然不想回家,除了烦躁,还有逃避。

因为她知道,其实不只是父母,她老公心底里也很想再要个孩子,时不时姐夫也会表达出现在儿子都上小学了,想再生个小宝贝,这样两个孩子一起成长,以后也有个依靠。

表姐说:如此一来,就感觉这个家只有我一个人铁石心肠不想要“二宝”,有时候我甚至会被他们劝得很心动,但转念一想,生了二胎,我们真的有能力有精力照顾好两个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吗?

像表姐这样,被家里催着赶紧生二胎,而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却不敢草率去生的女人其实并不在少数。

她们有的是担心物质条件不允许,生了二胎会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但更多的却是出于对孩子精神教育的关心,害怕因为二胎,让大宝受到了“伤害”,也害怕有了二胎,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

针对这一共性问题,湖南卫视最近播出的新综艺《谁知盘中餐》,聚焦来自全国各个城市的6组家庭24对二胎共48个小孩子,让他们离开父母,前往农村与兄弟姐妹共同成长的生活。

这节目就像一面镜子,里面每一对二胎宝贝们的相处情况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成千上万的感同身受,而那些在要不要二胎之间犹豫不断的家长们,也可以在这个全新的育儿综艺里得到启发。

01姐姐在大人看不到的地方,当起了“妈”

《谁知盘中餐》最大的创意,就是让孩子离开父母,如此不仅让父母更清晰地看到当自己不在身边时两个孩子的相处,也可以让很多因为怕两个孩子相处不好而不敢生二胎的宝妈真实的感受到当宝宝有兄弟姐妹后的样子。

而让我第一个流泪的,是彤彤跟安安两个姐妹。

父母将彤彤和安安送到乡下,做了一顿简单的午餐后,就离开了。到了晚上从来没有跟妈妈的妹妹安安开始哭泣,身为姐姐的彤彤就去找父母,才知道父母已经离开了,明明自己也很想哭,但还是坚强的忍住了已经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转身回去安慰妹妹。

彤彤开始像平时妈妈那样,给妹妹扇扇子,讲故事,哄妹妹睡觉。

这时候,她忘了,其实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孩子。

安安在白天的时候不小心摔伤了,彤彤一看特别着急,就把妹妹带回去,把她清洗伤口。

妹妹怕疼,回去只是哭,不愿意让姐姐去消毒。

这时候彤彤说了一句大人都想不到的话,她说:

消毒了就跟没受伤一样,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你就再也不理我好不好?

在主持人一起在观察室里看到了这一切的爸爸,特别意外,他从来没有见过彤彤这样体贴又担当的一面,爸爸说:彤彤这时候就像一个大人,像她妈妈。

作为姐姐,我对彤彤,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同身受。

四岁的时候,妈妈生了弟弟,一开始特别讨厌那个只会哭哭啼啼的小家伙,因为每次他一哭,爸爸妈妈就会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他身上,眼里都没有我。

那时候,我一直以为,是因为那个小屁孩太小了,等他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就好了。

我等啊等啊,等到我都上中学了,他还是比我小,反正啥事儿我都让着他,我以为这是我碍于父母的威严。

直到我初二那年冬天,爸妈要去外地卖羽绒服,让我跟弟弟都住校,周末回来就去隔壁亲戚家吃饭,晚上回自己家睡觉。

刚刚10岁的弟弟,跟我说他害怕,看着他把整个脸都躲在被窝里的样子,我一点儿都没有:“这下终于没有人给你撑腰了吧”这样的快感,而是把他从的脸从被窝里拉出来,坐在他床边上,陪他聊天,给他“大孩子”学校里有趣的事,一直到他困的睡着了,我才离开。

我也忘了自己那时候怕不怕,反正从那以后,连续几年冬天的晚上,我都是这么做的。

一直到现在,弟弟都24岁已经大学毕业,他人生路上,每一次遇到困惑和迷茫的时候,第一个找到的人,永远是我,而并非父母。

而我,也早已习惯,把弟弟当成一个“小朋友”,每一次遇到什么困难,都巴不得挡在他前面替他扫平一切。

我想有姐姐的孩子一定很幸福,因为他除了妈妈,还有一个无形中总把自己当作妈妈去照顾他的“姐姐”。

可是姐姐幸福吗?

其实也是幸福的,在给予弟弟妹妹关心和守护的同时,也享受着他们回馈过来的信任与依赖。

02哥哥不是总想欺负她,只是还没学会如何表达爱

问过身边的很多有兄弟姐妹的人,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小的时候都喜欢有姐姐,因为总是温柔体贴会照顾人的,最害怕的就是有个哥哥,因为又凶又不喜欢带自己玩。

真的是这样吗?长大后,我们才发现,也许我们一开始就对男孩子有太多的误解。

《谁知盘中餐》里有一对很典型的兄妹,哥哥9岁,妹妹5岁,哥哥在照顾妹妹时,跟上面的彤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从语气上,这个哥哥一直都是命令式的:妹妹不想戴帽子,哥哥非让她带;妹妹不喜欢吃玉米,哥哥非让她吃完,所以妹妹总觉得哥哥在凶她。

但事实上呢?

如果不戴帽子,在乡下很有可能会有蜜蜂来蜇你;如果不吃玉米,在《谁知盘中餐》中,哪怕饿了,也没有零食可以充饥。

所以,哥哥的“凶”,其实是对妹妹的另一种保护,只是作为大男孩的他们,还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这份“爱”。

还有一次,妹妹生气哥哥不给她讲故事,跑出去找导演组哭诉,这时候呆在房间的哥哥发现妹妹不见了,就赶紧出门去找,在寻找的路上他说:

我以后不招惹妹妹,不让她生气,也尽量不让她哭。

表妹跟我说,小时候特别羡慕我弟,因为感觉我什么都让着弟弟,而她恰好相反,大他10岁的哥哥,还经常会把她气得哇哇大哭。

就比如她害怕气球爆炸,但哥哥每次不知道在哪里弄来的气球,回家特喜欢当她面吹得大大的,总吓唬她要炸了要炸了,非要把她吓哭了才满足。

但其实表妹长大了才想起来,哥哥并不只是爱“捉弄”她,每一次哥哥把她逗哭后,就会给她送小礼物,带她吃好吃的,给她买很多很多她喜欢的东西。

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都不尽相同,尤其是男孩子本身就比较淘气的性格,有很多父母都很害怕,第一胎是个男孩,如果要生二宝,万一大宝不喜欢或者欺负她该怎么办?

这些担忧虽并非没有可能,但如果父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我们应该相信:母子连心,血浓于水,孩子与孩子之间,矛盾最容易发生,但信任和安全感也最容易建立。

03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是实践

《谁知盘中餐》这个一节目,之所以能一开始就吸引这么多对素人二胎家庭的加入,其除了“探索二胎教育,升温手足情谊”这个大卖点,还有他的节目模式:让城里孩子们,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到乡村体验农活,感受自然的美好和粮食的不易。

让这群温室里的花朵,在阳光下,开出更灿烂的花。

一开始,这些城里的家长们,并不放心,他们有的还离开就开始哭泣,有的比孩子都先想到放弃,她们从来都不觉得,孩子离开了自己,会成长的更快速。

但事实上,这群并不大的孩子们,学着自己插秧、买菜、做饭,在实践中,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也懂得了“庄稼人”的朴实艰辛;在与同龄人的相处中,他们学会了分工做自己擅长的事、团结一起把活干完、担当弟弟妹妹的错就是哥哥姐姐的责任等等。

每一个孩子,都在这样的自然实践中,学会了理解和担当、团结和分享、珍惜和感恩,观察室里的大人们,吃惊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学会放手与实践呢?

不管是一胎还是二胎,作为父母,我们都应该明白:给孩子最好的爱,是学会放手,让他自由成长,让他做喜欢的事,成为喜欢的自己。

而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去感受这个世界,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二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53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