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抱歉,这个不能给你rd
2022/5/15 来源:不详最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特别有感触!
3岁左右的小女孩看到商场门口免费派发气球,虽然很想要,却始终不敢开口。
回去的路上,妈妈便陪着孩子一路走,一路引导她怎么开口要气球:
“阿姨,我可以拿个气球吗?”
“小朋友,你好勇敢呀!可以,送你一个吧!”
“谢谢你阿姨!”
“不客气!”
成功地演练了好几次之后,妈妈突然想试着拒绝孩子一次。
于是,在孩子再次开口时,妈妈回答却成了:
“抱歉,小朋友,这个已经有别人要了,不能送给你了。”
意料之外的拒绝,让小女孩瞬间愣住了。
她张了张嘴,几次想说出那句“没关系”,却难过得始终没法完整地说出口。
最后,更是忍不住趴在妈妈怀里落泪。
在妈妈的耐心引导安慰下,小女孩终于鼓足勇气尝试第二次。
但当拒绝再次到来时,小女孩立即委屈地低下头,缩着脖子不敢面对。
孩子的反应实在让人心碎,但接下来妈妈的反应,却让人无比治愈!
她拿出了一颗“勇气糖”,反复地告诉孩子:
“妈妈给你一颗勇气糖,你吃了之后下次别人再拒绝你,你就说没关系好吗?”
小女孩欣然接受,在吃下糖果的那一刻,终于高兴地大声喊出那句演练了无数次的“没关系”。
这一句“没关系”不仅喊出了女孩的释怀,也喊出了无数网友内心的艳羡。
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里,都能有人告诉你被拒绝了可以说没关系,可以学着坦然地面对。
更多的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引导,至今还蜷缩在被拒绝时的自责与胆怯之中,惴惴不安。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被拒绝?
说到被拒绝,我就想起了一个在美华裔青年——蒋甲。
他曾经做过一个天被拒绝试验,计划在天内,每天向别人提出一个肯定会被拒绝的奇葩要求。
例如:向陌生人借钱、要求免费住房、索要免费汉堡续杯……
而之所以要做这样令人难堪的试验,正是蒋甲为了疗愈那个6岁时被当众拒绝的自己。
6岁那年,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表扬别人组织了一次活动——
老师让所有的同学都站到了一起,要求每个人都要选择一位同学进行表扬。
而得到了表扬的同学,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座位了。
就这样,蒋甲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高兴地回到了座位,直到站在原地的只剩下自己。
先前的期盼,一点点地化作了委屈,孤独与尴尬,眼眶里的泪水再也无法忍住。
一旁的老师见状,赶紧问教室里的同学:“有谁愿意表扬一下蒋甲同学吗?”
然而,教室里并没有期待中的声音响起,全场鸦雀无声。
这样无声的拒绝,这样令人窒息的难堪,就像是一根刺一样,狠狠地扎进了蒋甲的心里,留下了多年都无法痊愈的伤痕。
这个伤痕,甚至多次成了他追梦路上的绊脚石。
让他每每有了新的想法,想要尝试新东西时,都感到深深的恐惧,以致于迟迟不敢采取行动。
而当他鼓足勇气开始创业后,依旧难逃内心的恐慌。
在第一次投资被拒时,甚至想要就此放弃自己的创业梦想,慌乱逃跑。
从蒋甲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之所以我们害怕被拒绝,其实更多的是害怕被否定。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博士曾经做过相关研究,发现有一类人容易把被拒绝的经历与自身认同感相联系。
也就是说,他们会把被拒绝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怀疑是自己不够优秀,不受欢迎,或者是因为身上有某些缺点等,所以才会遭受拒绝。
而这样过度的自我反省,将会逐渐消磨他们的自信心,加深他们对自我的否定。
所以,当孩子害怕被拒绝时,作为父母的我们,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让他们知道被拒绝不过是人生常态,被拒绝也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害怕被拒绝的孩子
其实也不敢拒绝别人
害怕被拒绝的孩子,心思大多比较敏感。
也因此,在面对他人的请求时,他们更趋向于迎合。
哪怕有些请求,自己并非十分愿意,但也时常因为不敢拒绝,而一一应下。
这也就意味着,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免不了常常吃亏。
电视剧《女心理师》中,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中,就有一位是因为不懂得拒绝而苦恼不已。
因为不懂得拒绝,他常常因为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而加班到深夜;
因为不懂得拒绝,他好不容易冒着大雨赶到了公司,却因同事的请求,只能转身又跑进大雨帮他们带咖啡;
去发廊想剪个50元的头发,同样因为不会拒绝,最后还是办了元的卡……
尽管他尽心尽力地去满足身边人的要求,始终把别人摆在第一位,却依旧没能受到周围人的重视与喜爱。
反而他的善意变得廉价,他的委曲求全变得理所当然。
他想要说“不”,想要拒绝,却总是害怕别人会因为自己的拒绝,而讨厌自己。
但其实,每个人都有拒绝的权利,并且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拒绝并非针对某个人,而是某件事。
如果他人因此而对自己心生厌恶,那么也只能证实,他的请求确实不值得应下。
诚如作家毕淑敏所说: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理清楚拒绝的本质,或许孩子对于自身被拒绝这件事也能多些宽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害怕再次被拒绝,很多孩子也同样不敢向他人求助。
他们害怕一开口就是失望,所以索性硬着头皮自己去应对,或者任由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但其实,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渺小的,也没有人是全能的。
如果需要帮助,不妨大胆地向他人求助,或许会遭遇拒绝,但起码我们愿意勇敢地往前迈出一步。
父母的引导
是孩子战胜恐惧的重要力量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里有这么一段话: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无论是拒绝别人,还是被别人拒绝,能够坦然面对,就是孩子一生的幸运。
而这种坦然,大多来自于父母的引导和开解。
正如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
“儿童不会自己判断自己,他是以别人对他的态度来判断自己的。”
蔡少芬的大女儿楚儿曾经也是一个不懂得拒绝、不懂得反抗的人。
甚至在学校被人欺负了,也还是笑着的。
为了避免孩子再次被欺负,蔡少芬当晚就开始反复教孩子说“不”。
并且模仿各种场景,训练孩子说“不”的能力。
而后来,在综艺《不可思议的妈妈》中,面对门外漂亮姐姐利用糖果、玩具轮番诱惑,楚儿的表现与之前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她透过门缝,十分果断且有礼貌地拒绝了对陌生人开门。
孩子懂得拒绝,就相当于多了一个保护自我的武器。
而孩子不畏被拒,更是对生活多了一份豁达与自信。
帮助孩子战胜恐惧,除了告诉孩子拒绝的本质,教会孩子如何得体地拒绝以外,还需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正向的能量。
父母平常可以多多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不断地强化孩子的自信心。
另外,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允许孩子对自己说“不”。
毕竟家庭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如果孩子在亲人面前都没有拒绝的权利,又哪里有勇气对其他人说“不”。
教会孩子正确看待和处理拒绝,看似小事,却是决定孩子日后与自己,或他人相处能否更为轻松自在的关键。
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在成长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勇气糖”,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健康而又自信地生活!
本文作者:花崽妈,豌豆素质教育(ID:vipthink01)特约作者。专注于孩子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百万中国家长